
真实的日本
2008年1月15日 于 延边大学
今天,有幸为延边大学的师生作有关日本人的国民性及真实的日本社会的演讲,我感到非常高兴。中国东北地区的日语教育非常普及。在日本留学的8万中国学生中,60%来自中国东北。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对日本的关心程度比其它地区高得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中间只隔日本海。目前由于交通尚有诸多不便,同日本的交流尚不十分活跃。但是,随着今后日本海航线的开通,同日本的交流将会飞跃地发展。我衷心期待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黑龙江省带来积极效应。从这一层意义来讲,我们都非常关注进一步扩大本地区同日本的交流。
另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日本社会的现状,计划在延边大学设立由日本国际协力基金援助的、以介绍日本文化为宗旨的「日本文化交流中心」。
近年来,日中两国之间以经济领域为中心,交流范围逐步扩大。现在,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双方年度贸易额已超过2500亿美元。在华的日资企业达2万家,在华日本人达12万人。2006年来华的日本人达374万人次,到日本的中国人达81万人次,共计355万人次。
虽然近几年的一段时期内,日中两国首脑间没有交流,但是,通过2006年10月的安倍首相的访华和2007年4月的温家宝总理的访日,两国首脑间的交流得以恢复,为进一步加深日中两国今后更加广泛的交流和互惠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9月份,继安倍首相之后就任总理的福田康夫首相,于2007年12月访问了中国,福田首相同他的父亲福田赳夫元首相一样,非常重视日本同亚洲各国的友好与合作,坚信『日中友好既为世界的和平』的信念,阐述“愿2008年成为日中关系飞跃的元年”。通过福田首相的此次访华,日中两国领导人为增进日中友好,加强互惠合作表现出了积极的姿态。
2007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两国政府指定2007年为“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年”。同时,今年也是日中战争爆发70周年。日中两国的就像硬币的表与里,承载着历史的明与暗。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等问题,中国人民对日本持有很强烈的不信任感。2007年,日中两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2007年9月,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在长春市成功举办了“日本文化周”活动,近万市民通过参加日本茶道公演、日本电影上映会等各种文化活动,切身体验到了日本文化。2008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被两国政府指定为“日中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交流对相互了解,增进理解,构筑信赖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坚信,在去年的基础上,日中青少年的交流会更加活跃。
无论是民与民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为了构筑和平关系,需要相互理解,特别是日中两国更有必要共同回顾过去,以史为鉴,加深相互间的了解。日中两国现在处于相互不了解,偏信媒体报道,带着有色眼镜看对方的现状。日本人憧憬中华文化,同时,对中华思想又抱有成见。在日本国内存在着强烈的“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亚洲各国纷纷指责、批判日本不充分认识历史、没有亚洲立场。
作为亚洲大国,相互理解、共生是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负有重要责任的日中两国的共同目标与课题。为构筑日中两国未来的友好关系,相互间有必要通过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生活习俗等去全面地认识对方。
相互理解也包括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与立场。持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人能够达成共识,即使是同一国民,甚至夫妇、父子之间也很难做到。所谓的共生也就是即使观点不同、立场不同,也要认同对方的存在。
今天,主要从日本文化的特征、转换时期的日本社会现状为题材向大家介绍真实日本的一个侧面,我想会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并认识日本。
第一,日本文化的特征
汉语与日语的差异
自古以来,日本在汉字、造纸技术、律令制等文化方面受到中国诸多影响与恩惠。日中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史,特别是在汉字教育方面,日本从小学就设有汉字课程,高中不仅有汉字课程,还设有唐诗等古汉语课程。孔子的经典语句、论语,李白、杜甫的诗深受日本百姓的喜爱。
公元630年至894年,日本共派遣了18次遣唐使。遣唐使制废止后至1871年日清和好条约签署之前,除在15~16世纪(1401年~1549年)明朝时期有过限定的交易以外,没有正式的邦交关系。日本人对中国唐朝的感觉最为亲切。
人们常说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近邻。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很长的时间里两国没有交流。在此期间,日本独立于中华文明圈外,发展了独特的文明。以汉字为例,日中两国的文化虽然同样使用汉字,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与中国、朝鲜的中央集权制不同,日本在地方分权制体制下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文化。在重视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关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自己与所属的地域、集团之间的关系,并与其同为一体。受其影响,日本国民形成了与中国、朝鲜的中华文明圈不同的、独特的的生活习惯、行动方式。
起源于中国的汉字是日中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公元8世纪开始,日本形成了以汉字为母体,标注有假名的表音文字的语言体系。日本和中国虽然同样使用汉字,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天壤之别。例如:汉语的『亲近感』一词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而日语的『亲近感』所包含的情感没有那么强烈,只相当于汉语的『略有好感』。
汉字及作为表音文字的假名并用的日语非常适用于对人类或大自然的细腻情感、情绪的表达,对日本人的生活及心情影响很大。平民百姓写的日记、文学作品、恋爱小说数不胜数。每年举办的芥川奖、直木奖两大文学奖的颁奖仪式是无数平民百姓梦想成为作家的龙门,备受国民关注。
另外,日语语言体系虽然感觉表达极佳,但论理表达却不充分。汉字在汉语当中所表达的意义非常严谨,而日语中的许多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并非汉字的原意,正因为很多词汇都是言外之意,所以日语的表达意义暧昧,外国人每每造成误解。日本人的性格受这种暧昧的表达方式的影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尽量避免发生对立。
日本人的好奇心和适应性
日本列岛是一个四面被海包围的孤岛。自古以来,对外来文化都是灵活地汲取。正像俗语“摸石头过河”所表示的那样,日本人的性格保守,对新事物既慎重又充满了好奇心,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很强,即使是异种文化,只要认为有益,即毫不迟疑地接纳。
1543年,葡萄牙人登陆日本九州南方的种子岛时带来的大炮,一年后即国产化,普及到国内各地。19世纪的江户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的动荡时期,作为九州地方政府长官的佐贺藩,切身体会到了英国发达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益处,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了日本第一艘蒸汽船。
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我认为这与日本人受好奇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日本人具有即使是外来文化,只要是有益的,都会积极地摄取这一国民性。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对西洋文化不感到新奇,这可能与当时的中国人的中央大国,过于崇尚中华文明、世界中心的文化心态所致。
日本人的职业精神和文化继承性
日本是世界技术大国,但支撑日本经济的却是占日本企业99.7%,具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日本的中小企业是技术革新的源泉,许多中小企业具有世界领先的高端技术。这种技术创新力量主要从17世纪的,长达260年的江户时代(3,230万人)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时期,日本就着眼于发展有限资源的再利用,培养循环型经济。同时,日本人也养成了在各领域以技术创新为己任的职业精神。
日本人做事情具有“一所懸命”的个性。“一所懸命”就是拼命完成所赋予的工作,拼命探究事物的深奥意义之所在的生活态度。专业技术人员把创造『日本第一』为目标,努力地学习技术,探寻生命的价值。日本人为了完成制定的目标,非常重视方法、手段及实施的过程,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缜密,并不偏执于最终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和周详的计划,就会不知所措,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差。
日本的小学生被问到 “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工作?”时,男孩子大多选择“木匠”,女孩子选择“美容师”这样人气较高的职业。在日本有“职业不分贵贱”的说法,日本社会是一个尊重传统技能,创造财富的社会。
方便面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食品。2007年1月份,方便面之父-日清食品的董事长安藤先生不幸去世,日本两任前首相,政经要人和各界友人参加了葬礼。这充分体现了日本社会无比尊崇能把方便面创造成太空食品的职业灵魂。日本技术竞争力的源泉就在于日本社会崇尚这种职业精神。
另外,日本还是一个把技术传授他人,培养接班人意识极强的社会。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对传统的继承有一种危机感,他们认为把传统完好地传承给下一代是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例如,有的法官辞去令人羡慕的法官职业去继承年迈的父亲所经营的传统家业。同中国、韩国的文化相比较,日本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连续性。
日本各地,许多职业人继承并传载着有数百年历史的祭祀活动、茶道、华道等传统艺术。百年日本料理老铺随处可见。在日本,具有二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有三千多家,中国有九家、印度3家、德国有八百家。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企业是设在日本大阪的一家建筑公司『金刚组』,它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列岛面积狭小,在以从事农耕为主的农村共同体形成进程中,日本民族养成了强烈的同心协力的集团意识。
7世纪圣德太子奉行的『和为贵』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要争斗,应友好相处”。从古至今,日本都是一个共同意识极高的社会。在集团内部为避免对立,大家都非常重视谐调。在社会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已成为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给他人增添麻烦是日本人最忌讳的。在日本,做任何事情之前,为了避免同利害方发生摩擦,事先会与对方沟通、交换意见的工作方式已成为社会惯例,否则会受到批评和指责。
在集团内部,即使个人持有合理化建议,如果最终决定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也要服从大局,在不可能被接受的氛围下发表个人的观点则需要极大的勇气。这种现象在日本根深蒂固,极其普遍。必须遵守集团决定的规则的意识极大地束缚了个人的意识。
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由来于个人的生存离不开集团的帮助,暨所谓的集团归属意识。但这种把个人埋没于集团中,迎合大多数的意识却成为了日本人的普遍性弱点。
第二,转换时期的日本社会
日本社会现在处于大的转换时期。战后的日本在日美安保条约的庇护下,致力于发展经济,但60年后的今天,日本逐步进入成熟期,出生率低造成的人口减少(少子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6.8%,社会老龄问题日趋显著。少子化、社会老龄问题不仅使雇用政策、年金制度等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个人的生活意识和社会性格。社会氛围随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正逐步失去活力。在这种社会变化中,为构筑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日本正在寻求重新制定国家及个人的发展方向。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随着日本低收入就业人员的增加,社会各阶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由于在日的外国就业人员的工资偏低,日本人的工资也有所减少。出现了即使拼命工作也拿不到相应报酬,无法过富裕生活的社会阶层。
回顾过去,日本在战后以民主主义、和平主义为金科玉律,国民对国家制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没有任何异议,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渡过了一段太平盛世。由于对军国主义、全体主义的反省,大家都对爱国、爱国心等话题避而不谈,礼仪做法、爱故乡等战前的日本传统纯朴美俗也被全盘否定,国家意识及作为日本国民的整体感(identity)日益淡薄,所以,日本传统文化正在枯萎消失的危机意识在社会上出现。
现在,日本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学校教育问题。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不听从教师的指挥等规范意识日趋淡薄,平等主义的利害因素造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等危机,教育制度的改革成为最大的国家课题。
一方面,强调『爱国心』的呼声日趋高涨,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心过于强调『爱国心』,会使人联想到重走战争道路而加以抵制。社会一部分人对回归传统文化抱有强烈的戒备心。
由于日本过去的侵略行为,亚洲各国对日本持有很强的戒备心,忧虑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对周边国家的这种戒备心,我非常理解。虽然日本国内仍有极少数的右翼分子叫嚣军国主义复活,这种声音偏离了日本社会的真实呼声。
二战结束后,日本对国粹主义进行了清算,创造了与战前截然不同的社会。深刻反省过去的侵略行为,走上了与国际社会相适应的共存,共荣之路。日本的稳定与繁荣关系到亚洲的稳定与繁荣是日本社会的主流,也是日本国民的共识。总之,今天的日本社会,在战后60年间的民主化进程中,形成了各种价值观共存,军国主义、国粹主义等极个别的意识形态无法左右舆论的社会。中国政府一贯认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是极少数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普通日本人民也是军国主义的被害者。但大多日本人对过去在错误的国策下,袒护军国主义,走上战争道路抱有负罪感。
2004年的秋季,天皇陛下按惯例邀请各界民间人士参加游园会时,某教育委员在做自我介绍时说“我的计划是让中小学生向国旗敬礼、唱国歌”,天皇陛下听后说“不能强制”。 在当今的日本社会,向国旗敬礼,唱国歌会使人联想到军国主义,许多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加以抵制。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了保守的教育委员的发言虽然反映了日本社会多数人的呼声,但广大的日本民众认识到天皇陛下的讲话才是民主的,代表着日本国民的共识和价值观。
上面所讲的只是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也包括我个人的主观认识,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日本。
第三, 面向未来的日中关系
日中两国作为亚洲大国,有责任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不是争夺亚洲霸权的竞争对手。构筑建立在战略互惠关系基础上的双赢关系是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所必不可少的。日中两国目前处于调整时期,双方应该克服过去的历史造成的困难,共同努力,面向未来。
为构建面向未来的友好合作关系,以史为鉴是非常重要的。隐瞒或肯定过去的错误都会使日中关系停滞不前,双方应该避免刺激民族主义,煽动排外感情,从根本上解决放任排外感情、互不信任,甚至对立的恶性循环。
日中两国必须重新认识『共生』这一亚洲范畴的价值观,在认同双方文化背景差异的同时,加深各领域的广泛交流,妥善、理智地处理个别的利害关系,构建互惠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们的现代文明已接近极限,世界经济的急速发展给地球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地球变暖引起的洪水、干旱等异常灾害频发,自然环境面临着无法恢复的状况,具有悠久历史的诸多文明由于环境遭到破坏而消失。
保护地球环境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最紧迫、最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保护环境,节省能源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行的。只有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为国际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的经济才能保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在日本,官民一体共同致力于节能减排,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七,GDP达两倍时,石油消耗量却减少了百分之八。
日中两国为保护环境,节省能源这一国际化的共同目标而携手,是为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贡献的绝佳机会。
为了建设和平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我衷心期待在座各位,在各自的学习、工作岗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